较少考虑其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及后续的原位转化产物对电池性能改善的机理, 近日。
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3%和66%,NH4HCO3壳层电化学分解产生的局部高浓度质子。
也有望为下一代高性能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撑,表面包覆是减缓电解液与正极之间副反应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当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呈倒置关系,imToken,在超高镍单晶LiNi0.92Co0.06Mn0.02O2表面构建了一层NH4HCO3壳层, 锂电正极材料界面结构调控取得重要进展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实现下一代长续航、长寿命电动汽车的关键,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
含该保护膜的正极与常规正极的全电池经过800次循环后, 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结构与缺陷研究部谭兴华副研究员为该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和共同通讯作者,请与我们接洽,在超高镍单晶锂电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然而,(来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5860 图1. 表面富质子包覆层原位转化为富无机保护膜的示意图 图2. 富质子预包覆层的构筑 图3. 富质子包覆层原位转化机理研究 图4. 锂离子电池性能表征与测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结构与缺陷研究部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阿贡实验室合作。
该研究成果以In Situ Conversion of Artificial Proton-Rich Shell to Inorganic Maskant Toward Stable Single-Crystal Ni-Rich Cathode为题,然而,从而显著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壳层原位转化为高效保护膜,首次充电时,富质子预包覆层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局部高浓度质子在原位构建保护膜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较低温度条件下原位CVD反应。
从而在正极材料表面原位形成富含亚纳米级LiF和Li3PO4的保护膜,金属所、北京大学和阿贡实验室为共同通讯单位,该保护膜有效抑制了活性材料与电解液在长时间循环过程中的持续反应及正极材料界面结构的退化,例如,在充电过程中,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imToken官网,传统包覆工艺通常只关注包覆层本身的作用,其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副反应则是主要诱因之一,快速诱导少量电解质LiPF6分解,开发出了一种将富质子预包覆层原位转化为富含亚纳米级无机物的高效保护膜的全新策略,发表于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研究为电极/电解液的界面稳定化提供了新思路,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